【筆記】兩歲兒童為什麼愛打人?


★先了解「打人」的原因 :

一、表達不當:
精力充沛、體格強壯的孩子,和其他同伴玩球、溜滑梯時,常把別人壓倒、撞倒或推倒,
其他孩子認為這叫「打人」。
其實,這是他「示好」的行為,他並不喜歡攻擊別人,他還是喜歡和大家一起「玩」。 

二、不能自我控制:
衝動易怒的孩子,疲倦、飢餓、想睡時,比較難以自我控制,
需要爸爸、媽媽或其他成人從旁協助,及早安撫情緒,
並再三提醒:「打人是很不好的行為」。 

三、遇到挫折,不知如何處置:
堅持度較高的孩子遇到無法自我完成的事情時,常以打人表示其挫折感。
例如:積木每次疊到第五塊就垮下來,飲料罐怎麼樣也打不開,七巧板拼不回最後一片……
必須在他失去耐心前幫助他。否則,孩子很容易因此發脾氣。 

四、要對方服從:
兩、三歲的孩子與玩伴之間的遊戲規則,
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規則。想跟我玩,就要聽我的。」
雙方一旦意見相左,就大打出手了。
而打贏者,可以讓對方「服從」,和他繼續玩下去。
手足之間幾乎天天看到這類爭執的畫面。 

五、有樣學樣:
「不快一點吃飯就打你喔!」「再哭,就打你。」
孩子和玩偶的對話,也間接顯示出生活中,成人與他的互動模式。
仔細觀察孩子「打人」的原因,有時候是「表達不當」,
有時候是「受到忽略,想吸引注意」、「遇到挫折,不知如何與人相處」,
也有可能是「希望對方服從於他」,或者是「從生活中的成人身上學習而來」,
所以為人父母,得多留意自己的言行。 

★學習「克制脾氣,不再打人」的技巧 :

教導兩、三歲的孩子克制脾氣、不再打人是有技巧的,爸媽可以試試看: 

一、自言自語法:
對兩歲半以後的孩子而言,「自言自語」對理解訊息內容相當有幫助。
你可以對孩子示範──用嘴巴說出來:
「我很氣維維,可是我不會對他大吼大叫,我不咬人,不踢人,也不打人。」
「打人很痛,我最好不要這麼做。」
引導孩子學習健康的表達憤怒。

二、危險動作絕不可以做:
明白告訴孩子哪些是危險動作,
例如:掐脖子、用力推撞、拿尖硬的東西戳人、砸人等,
這些危險動作絕對不可以做,否則將受到嚴格處罰,
如:禁止看卡通、幾天不能玩玩具……。

三、鼓勵孩子認錯:
知道不可以打人,可是還是打了,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因為搶玩具而打人,可是問是誰打誰,
孩子卻不承認動手打人,直說:「不是我!」
這時候建議讓孩子「先道歉」,再把孩子帶離現場;
並嚴正的告誡孩子:出手打人將使他不能再到公共場所和其他小朋友玩,
除非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與行為。
另外,鼓勵孩子認錯。唯有認錯,才有改錯的可能。
告訴孩子,即使他犯錯,只要改正,永遠是爸媽的好孩子,爸媽還是永遠愛他。

四、把「對不起」、「沒關係」掛在嘴邊:
不管和誰玩遊戲,只要發現自己碰撞到別人的身體,
一定要馬上說:「對不起」;
別人不小心碰撞到自己,就說:「沒關係」。
記得:不可以「舉起拳頭來打人」。
同時告訴孩子,如果爸爸、媽媽發脾氣,做出打人的動作,
你也要提醒爸爸、媽媽:「不可以舉起拳頭打人!」 

五、當個微笑爸媽: 
和孩子在一起,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事。
進家門前,先整理一下情緒,把工作雜事拋在門外,
把心交給孩子,全心全意當孩子的「微笑爸媽」! 

六、以擁抱傳遞關懷:
多給孩子擁抱,不論他是一歲或已經十歲。
擁抱傳遞的關懷,永遠受用!

七、親子共讀聊心事:
上床前,共讀一段溫馨的故事;合上書,聊聊一天的歡樂與不快。
這是一天中心情最平靜的時刻。
想想,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少發了幾次脾氣?打人次數是不是越來越少了?
先讓孩子檢視爸媽這一整天的「脾氣」,
再請孩子說說自己這一天為什麼發脾氣?下一次如何不生氣、不打人? 

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鼓勵孩子:不任意出手打人。
叮嚀再叮嚀,或許三個禮拜,打人次數少一次,三個月少五次,
改變雖慢,但是,孩子確實進步了,甚至三年後,根本忘了「打人」這行為。
這是教養路上,親子之間一把看不到,卻永遠約束言行的「尺」! 

★爸爸媽媽的和平戰略: 

對寶寶來說,打人和咬人只是他認識周圍事物的一種平常的方式。
所以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停止這種行為。
而你所要做的是保證孩子的安全,讓他在這些攻擊行為中免受傷害。 

☆告訴孩子「不」
當孩子行為可能發生危險時,你應該及時制止他。
用最簡單的語言清楚、嚴肅(但不是威脅)地告訴他
「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會受傷的。」 

然後用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個動畫片。
除此之外,在孩子煩躁想攻擊別人的時候,可以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
比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便處置,還可以教她使勁跺腳來發洩自己的不滿。
或者教會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邊尋求幫助。 

☆別讓孩子從攻擊中獲得任何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使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生理特徵。
一旦他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
那麼他就可能把攻擊別人和取得玩具聯繫起來。
也就越來越喜歡用攻擊的方式和人交流。 

☆相對打人的寶寶來說,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寶寶
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時,最好給受傷的寶寶更多關注。
然後,用堅定的語氣對欺負人的寶寶說:「不許咬人。咬人會讓別人很疼。」
如果孩子被別人咬然後又去咬別人的話,千萬不要懲罰孩子。 

☆多稱讚孩子的好行為
當孩子沒有依靠攻擊而解決問題時,
應該多多鼓勵他的這些行為,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
比如可以表揚他的行為「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樣
和孩子玩的時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
如果你對他說「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傢伙的腳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裡,
那麼他就會很自然地嘗試對別人這樣做。 

☆溫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說話等等。
這時需要你為他提供一些溫柔的積極的安慰,以防止他變得暴躁。
比如一個舒服的溫水浴。孩子在洗澡時可以忘記之前的不愉快,
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會讓他對自己重新樹立信心。 

☆給孩子們更大的活動空間
如果孩子像大海裡的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玩耍。
那你就不必對他們的互相攻擊的行為產生驚訝了。
因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動的空間過於狹小。 

☆重要提示:爸爸媽媽不能做的三件事

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還有些事是我們不能做的:

1、不要訓斥打人的寶寶:
      
      寶寶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你突如其來的訓斥只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 

2、不要因為孩子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
    
      孩子不會理解你的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
      最壞的結果可能讓孩子不再信任你。 

3、不要鼓勵孩子報復打他的小朋友:
 
      如果「受害人」反過來去報復犯人」,
      那麼最終的結果是「犯人」會越來越多。

延伸閱讀

3 comments Add yours
  1. Sophiee, 我也想請教你,那我是否應該每天都帶她去遊樂場,趁機會去教導她呢?謝謝。
    版主回覆:(11/06/2012 08:10:25 AM)
    倒也不用這麼刻意去遊樂場,
    只要有空,有機會就讓她多與同齡小孩接觸,
    家附近的公園玩球或吹泡泡也可以,
    只要有球或泡泡,小小孩都會靠近,
    就可以機會教育了~^^
    慢慢來吧~

  2. 看到你這篇發文,我真的覺得很有同感。我正面對和煩惱要怎樣教導和處理我家的21個月大的女兒!當我帶她去遊樂場玩時,如她覺得別的小朋友玩了她或同她一齊玩她鍾意的滑梯或轉轉時,她便會用手拍打小朋友,我會即時對那小朋友說對不起和勸導我的女兒,但好幾次,她仍是犯錯,我唯有繼續勸勉,但我不知她是否真的明白,她也會跟我就“知”,她畢竟只是一個21個月大的小女孩而且!說得很好,先了解,再處理,希望我繼有愛心和忍耐去教導她,也希望她快一天她能明白,懂得與人分享(的樂趣)。謝謝你的分享。^^
    版主回覆:(11/06/2012 07:58:37 AM)
    很多書上都說小孩還在嘗試階段,
    要把我們大人的社會規範行為,內化為她自己表現出來的行為,
    需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反覆的教導及提醒,
    的確需要反覆練習很多次,
    有些小孩幾十次就可以,有些小孩則需要上百次,
    真的需要我們極大的耐心及愛心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