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挑幼兒園!選課程!幼兒教育,你了解多少?
原文網址: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108&id=9171
文/吳慧敏
在臺灣,幼兒園的課程模式可說是大鳴大放、琳瑯滿目,
不同的課程模式或許也造就了百花齊放的幼教特色。
身為家長的你是否有認真了解過寶貝們在幼兒園的課程活動與內容?
抑或你也正在為孩子挑選一間「你」認為適合的園所。
沒錯,別懷疑,幼兒園的選擇權的確落在家長的手中,
如此的重責大任,你對幼兒園的課程模式又了解多少?
課程模式發展趨勢 掌握6大選擇關鍵
課程模式的教育宗旨主要奠定幼兒發展與學習的理論,
也做為學校實施的教育方針、教學計畫和教學方法。
在臺灣常見如蒙特梭利、全美語、華德福等,家長一定不陌生,
除此之外,諸如方案教學、角落教學、主題式、大單元、分科教學等課程模式也常有所聞。
認真的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幼兒園時,除了基本的環境、設備、師資外,
一定還會認真了解園所的經營理念與課程活動的設計。
究竟為什麼會出現多元化的課程模式?該教家長如何選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副教授洪福財指出,
其實選擇一間幼兒園不外乎掌握幾個概念:
1教育目標
2對於幼兒主體性的看法
3師資
4課程內容
5教學方法
6學習環境的營造
多樣化的課程模式
「『課程』談的是『內容』,『教學』談的則是『老師』」洪福財老師指出。
儘管各間幼兒園標榜的課程模式不同,但教學的主要內涵脫離不了上述六個面向;
由於幼兒教育的學術研究和理論不同,各自強調重點有所差異,
逐漸衍生出多樣化的課程模式或是教學法。
目前,幼兒教育的課程並沒有強制標準,在臺灣約有60%屬於私人經營的幼兒園,
建立完整獨特的課程模式可以建立一間幼兒園具有特色的教育形象,
發揮教師的專業和給予家長充足的信賴感。
如果還不太懂,不打緊,洪福財老師拿一件「衣服」向我們舉例,
大家都知道衣服訴求的內容很簡單,便是包覆、保暖、遮風或是避雨的工具,
然而不同的人所強調的需求也不一,有人會注意衣服的質料,
有人則強調衣服的設計感,都將牽扯到每個人選擇方式的多元化,
一如不同需求的家長會進行不同課程模式的選擇。
幼兒教育的精神其實大同小異,操作的課程方式或許有些差異,
家長不同的需求則會牽涉到對於幼兒園的期望和選擇,
所以,根本的關鍵還要回到家長對於幼兒成長需求的檢視。
洪福財老師也提到,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風潮引領下的課程模式,
過去省政府時代的公立幼稚園實施的便是角落教學、單元教學、大單元教學;
二十年前開始改採主題式教學。
不同環境下都將出現某種教育哲學之下主導的課程模式,但不代表其他的課程模式不存在,
原因仍在於公私立幼兒園的比例,讓私立幼兒園能夠明確制訂出獨特的經營理念。
而教育部目前研訂的幼兒園新課程綱要,顯然與課程模式無關。
該課程綱要標榜與九年一貫課程銜接,
規劃出六大領域課程綱要:語言、社會、情緒、美感、身體動作、認知等,
目的在於提供一套架構做為指導的流程,
希望幼兒園之間採行的課程模式即使不同,最終仍可以符合六大領域的教學目標。
家長才是挑選幼兒園的關鍵人物。
家長是選擇幼兒園的決策者
無可厚非,幾乎每一位老師都指出家長才是挑選幼兒園的關鍵人物。
洪福財老師再次拿挑選衣服為例:
「當家長替孩子選買衣服時,究竟是家長想看孩子穿那件衣服,還是孩子需要那件衣服?
養孩子是養自己想要的孩子,還是養孩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這中間仍是有些許落差,不容易被區辨。」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幼兒年紀尚小,家長則是他們的法定監護人,
所以家長常常成為挑選幼兒園的決策者,有必要提醒家長小心地思考前述的問題。
挑一個幼兒和家長都能信任的老師,以及孩子喜歡的互動環境。
除了評估每間園所的環境設備、課程模式外,洪福財老師認為挑個幼兒和家長都能信任的老師,
以及孩子喜歡的互動環境,是最重要的兩件事。
首先,透過主動和老師聊天,
或是參觀老師如何營造教學環境,從中感受孩子是否喜歡與老師互動。
其二則是孩子待在幼兒園中幾天後,當你的孩子出現「我不喜歡那個老師」的訊號時,
必須查明原委,如果是突發性或單次性出現的情況(孩子還在適應中也免不了出現此狀況),
但若是一而再、再而三,孩子不斷透露出「我不喜歡這個環境」或「我不喜歡那個老師」,
家長這時候可能就要多費點心思決定是否讓孩子再留在這間幼兒園中。
幼兒教育的本質在於品格教育
洪福財老師特別提醒家長們,有時候不妨停下來看看孩子的表情與需求,
看看孩子真的需要什麼樣特質的老師,哪一種的課程模式,何種類型的環境設備,
例如有的孩子缺乏自我表達練習的機會,是否可挑選一間課程模式帶有這樣子的教學環境,
讓教育填補孩子缺乏或是增強孩子需要的能力,也才能夠將教育價值發揮出來。
自古迄今,臺灣家長總是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殘酷的卻是一開始奮力在起跑點努力衝刺的人,未必會先到達終點,
更何況一趟人生的旅程往往沒有終點站可循。
洪福財老師指出,贏在起跑點自古以來便是所有人類的迷思,
目前也沒有可信的研究指出,幼兒教育是否與未來成就有著高度相關,
因此三歲定終身的說法也不可信,
家長必須認清一件事,孩子的成長絕對是一天又一天慢慢的累積和奠定。
洪福財老師認為,嬰幼兒階段反而更要重視孩子人格、品格的基礎養成,
品格教育才是幼兒教育的本質,弔詭的竟是一旦幼教業者打出「品格教育」
做為招生的標榜宣傳,往往吸引不了家長的興趣。
大多數的家長仍是認為品格教育在家教就行了,
卻忽略了品格教育的一部分來自於群體生活,也就是群育。
年紀小的孩子透過同儕達到行為制約,讓孩子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在做什麼,
或是別人被鼓勵、被讚美、被斥責時,孩子才能夠從中慢慢以他人為借鏡。
贏在起跑點自古以來便是所有人類的迷思。
幼兒園讓孩子學到了什麼
而孩子到底需不需要上幼兒園的問題,
主要回到現代社會的家長無法將所有心力投注在孩子身上,
幼兒園提供多面向的學習環境反而成為提供刺激的場所;
此外,少子化的現代,幼兒園也提供了一個團體生活的地方,
也能促進孩子品格奠定的良好基礎。
嚴格來說,目前真的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通用的課程模式。
做為挑選幼兒園的主要決策人,家長需要更多的關心與詢問,
或是看看孩子的狀況,選擇一間合適的幼兒園。
以下分別就不同於傳統,臺灣盛行的四種課程模式,
讓家長們能夠有個初步的想法與概念,也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在幼兒園中學到了什麼。
蒙特梭利(Montessori Method)
理論基礎
智寶園蒙特梭利幼兒園園長陳鳳卿表示,
蒙特梭利起源於義大利女醫生馬利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經營兒童之家時創立,
原本教導一群特殊的孩子,透過不斷觀察、研究、實驗後,發現孩子喜歡動手操作,
或是拿取周遭的物品,之後建立出的一套教學法。
著重發現孩子的潛力,創造一個配合孩子學習需求的環境,
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教導孩子,提供許多教具,配合環境的營造,
希望孩子的學習是主動且快樂,而每一種教具都被賦予教育的目的,
以孩子為中心,主動學習、自我教育乃是蒙特梭利的核心課題。
以孩子為中心、主動學習、自我教育乃是蒙特梭利的核心課題。
主要特色
1以孩子為中心
陳鳳卿園長指出,蒙特梭利主張孩子有與生俱來的特質,
重視孩子內在成就和認知,認同孩子的情緒,了解兒童的感受,
一個孩子在被尊重的情況下,容易產生自信,促進正向學習。
但以孩子為中心,並非毫無原則,以教育的角度來看,
回到孩子所需為何,為他設計的教育方法。
2重視幼兒、教具與環境
蒙特梭利重視幼兒、教具與環境間的關係,
以三角形來表示,三者將互相影響,不同於傳統式的上(師)對下(生)的教學型態。
陳鳳卿園長表示老師不僅做為講授的人,
還必須透過教具相互溝通,因此教具非常多種與多樣化。
教育的使用有特定的規則,於是,老師有項重要的任務在於「預備環境」,
包括設計環境、整理環境和維護環境,將所有教具陳列在課室區域中,
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上到下、由左到右,
必須由老師來佈置、示範與引導教學,讓幼兒主動操作教具。
3強調主動學習 獨立自主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
(若是不適合孩子的能力,老師必須引導孩子操作適合他的教具),
而非老師發指令,目的在於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後,主動學習的意願才可能被帶出來。
雖然蒙特梭利強調教具的個別操作,過程中不單只是孩子自我學習,
遇到問題時仍可透過討論互動的方式尋求解答,
老師也必須在課前或課後與孩子們進行小小的團體討論。
4注重日常生活與感官教育
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大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如何照顧自己和環境等,
養成孩子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並且透過感官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習的敏感度。
5從教具中學習抽象概念
透過教具的操作過程,將讓幼兒理解不同的概念,
陳鳳卿園長表示,過去教學老師總是會說大象很大、老鼠很小,
一旦把老鼠和螞蟻互相比擬,大小的角色便互換了,
讓孩子發現很多知識是相對比較,並非不是絕對比較出來的結果,
不過孩子仍是無法清楚理解。於是透過教具的操作,
像是著名的粉紅塔由10個立方體堆疊而成,立方體的邊長從1公分遞增到10公分,
從堆疊的過程中逐漸學習大小的概念,從序列的呈現領悟秩序的美感,
在搬運過程中達到動作的練習,還有語言的學習。
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後,主動學習的意願才可能被帶出來。
教學方法
蒙特梭利強調孩子自由的主動學習,與教具式的個別操作,
因此孩子可以在教室內任意走動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教具,引發自我的學習動機,
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一旦孩子有興趣,學習意願將會提高。
老師做為引導的角色,透過個別觀察的過程,可以發現幼兒的潛能與狀況,
不輕易放掉任何一位孩子。陳鳳卿園長認為以蒙式教育為基礎,
再透過一段團體討論的時間,銜接孩子教具操作後的感知與想法,
從與孩子討論的過程中,培養團體互動、語言學習和發掘問題,
這也同時補足蒙特梭利一直以來被人詬病的缺乏教孩子獨立自主,卻失去了社會性的學習過程。
陳鳳卿園長表示,蒙特梭利雖然起源自國外理論,
但也強調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便是要合乎於本土化的精神原則,
本土化就是日常,學習照顧自己,學會基本禮儀,
例如在蒙特梭利的日常生活區,則會依照不同國家的生活禮儀佈置不同的教具以共學習,
例如臺灣以湯匙和筷子為用餐的工具,不同於西方國家以刀叉為主的用餐模式。
又例如日本維持孩子要學習布巾打結的動作,臺灣便不會特別強調。
當然,蒙特梭利的老師專業知識與經驗必須非常足夠,
能夠覺知孩子並且帶領幼兒操作不同的教具。
例如前述的粉紅塔教具,便可與棕色梯搭配請孩子比較兩者間的差異,
這時候,老師一步步要孩子透過操作教具的過程,請孩子看看兩者的形狀、大小、厚度哪裡不同?
慢慢啟發孩子的學習心與認知概念。
教育目標
陳鳳卿園長說明,其實蒙特梭利創立者一直以來並不稱自己的主張是一個學說或是學派,
她認為透過觀察孩子看孩子的需要,
從細心觀察孩子的發展與行為中延伸出適合引導幼兒的教學法才是此方式的主要途徑,
亦能達到培養獨立、自主、主動學習的教育目的。
方案教學(project approach)
理論基礎
方案教學起源於美國,1900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Richads提出,
主張課程由幼兒計畫並且實行,依照幼兒制訂出課程活動及計畫,
並且一步步執行解決到完成的過程,不以傳統「科目」型態的教育方式,
反對記誦和反覆機械式的練習過程,強調透過一連串的實際行動,
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從中學習知識,老師為方案教學中的觀察者與課程進行的重要人物。
爾後,美國教育家W.H. Kilpatrick師承杜威(編按:John Dewey,美國哲學家與教育家),
主張「教育即生活」,於1920年提出“The Project Method”,自此方案教學開始盛行。
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稚園園長張衛族表示,
方案教學在臺灣行之20多年,已被大家所認可為一種課程模式的教學應用。
主要特色
1師生共擬課程計畫與活動
有人認為,方案教學和主題教學聽起來似乎一樣?
對此,張衛族園長說明,兩者的差異點在於活動操作方式和歷程的不同。
方案教學由師生共同擬出活動進行的計畫內容,沒有既定的教材,
過程中隱藏許多的不確定性、偶發性和生成性,需要老師帶領孩子們逐一探索、假設和學習,
通常沒有時間上的限制,不是老師「教完」了即可,
一個方案活動的結束也可能是另一個方案活動的開始,
與主題最大的不同便在於,主題式的教學,
老師仍是會對主導主題發展的時間、內容等或有計畫的設限。
2培養主動探索 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行方案教學的老師必須站在支持者的角色引導孩子,
張衛族園長指出方案教學師生關係是輪動的,
幼兒在許多經驗不足的前提下,老師必須隨時評估與掌握孩子是否能完成由他們自己提出的活動計畫,
卻又不可以直接介入且明白地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老師得做到鋪陳時機與提供相關性的探索機會,讓孩子能夠在一面做、一面思考,
在主動學習的環境下,一步步抽絲剝繭、發現問題、解決迷思與學習新觀念。
3 依據幼兒生活經驗與興趣
每個孩子都具備學習的潛能,對生活周遭的事物感到好奇,
張衛族園長表示儘管方案教學源起於國外,卻主張以幼兒的生活經驗開展學習的好奇心,
必須得依照不同地域性的文化做出適合孩子經驗的活動設計,
例如城鄉等產業環境的不同,要能夠適地而生,讓孩子的生活學習圈從家庭、學校、社區中逐一擴展,
方案之進行須強調在地的文化與精神。
4重視團體討論
方案教學特別重視小組或是團體討論的過程,
張衛族園長認為透過討論的方式,孩子們可以學習到溝通表達、傾聽、互助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一個人想不出方法解決時,需要透過討論的方式尋求外援,或請其他人提供支援。
此外,並非每個孩子都能夠輕鬆的表達出自我的想法,
這時候老師可採取適合的方式引導孩子表達情感和思想,如肢體或作品等。
5強調文件紀錄
此外,在方案教學中特別強調師生文件紀錄的能力,
透過不斷觀察、不斷記錄、不斷評估的方式,
老師必須能從幼兒的水平能力中看到孩子的個別差異,
「每一個階段由師生共同迸出來的火花,就是方案教學的魅力之一。」張衛族園長表示。
同時再透過幼兒使用各種媒介做為紀錄的學習表現(例如圖畫、錄影、照片等),
師生經過每一次的回饋與檢核,才能夠引導下一次方案進行方向,成為學習經驗的重要根據,
老師在此過程中便成為重要觀察者的靈魂人物。
每一個階段由師生共同迸出來的火花,就是方案教學的魅力之一。
教學方法
張衛族園長表示,以南海實驗幼稚園的教學方式,
通常開學的第一個月並不會像其他學校急著展開書本教材上課,
而是讓幼兒們及師生間彼此培養感情與默契,使之身心安適有安全感,
啟發孩子的主動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勾起喜歡上學的動機和意念,
接著老師會帶領幼兒討論擬訂班級經營的方式,慢慢帶著幼兒融入學習的環境中。
這時候,老師將試著引導全班找出一個共同想去解決的活動計畫,
既不是事先預設也不是老師決定,希望透過孩子的生活經驗依序將活動蘊釀而出。
過程中,老師不能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必須站穩引導與統整的角色,
隨時隨地的觀察紀錄,無可避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一個議題被開啟之後可能又有另一個議題被延伸。
張園長向我們舉個例子,某學期中有個班級實施烹飪的活動計畫,
幼兒們決定要做出一個他們心中所設定(曾經品嘗過)的蛋糕。
活動一開始,幼兒們透過討論、找尋資料、或是詢問家長蛋糕製作需要的材料,
孩子們將素材一一拋出後,便由老師負責準備,
很可惜的,第一次的蛋糕經驗顯然是失敗了。
接下來老師繼續帶領著孩子們找出失敗的盲點,
於是有的孩子提出疑問:「是不是缺少了什麼?」或是「材料的比例不對?」
嘗試在解決的過程中拋出下一次執行的方式,
過程中讓孩子學習不斷記錄、反覆討論、再度更新、重複操作後,
直到做出孩子們心中的蛋糕為止。
讓孩子的美感、情意自然散發而出。
教育目標
張衛族園長表示方案教學的活動讓師生藉由實驗操作和訊息的蒐集、
分類、整理,重複觀察與紀錄等,不單僅是提供智能性的發展,
更是滋養豐富身心靈的全人發展。南海實驗幼稚園同時將課程美學的模式帶進來,
依循孩子們的腳步,讓其潛能能夠被發現,並非大人拉著他們跑,
反而要能更多一點的停留、欣賞和尊重,讓孩子的美感、情意自然散發而出。
常見到老師在給孩子任務時,若是發現超越孩子的能力負荷時,將會檢視情況調整活動項目,
能夠就孩子現階段的生活經驗與能力探索,控制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
在滿足孩子好奇的慾望時,成就感的建立更為重要,
能力弱的孩子給予他一個小小的挑戰,任務完成後才是建立信心的過程。
因此,老師的敏察、覺知和判斷的能力也就非常重要。
滿足孩子好奇的慾望時,成就感的建立更為重要。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
理論基礎
華德福(Waldorf)教育源於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自創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
史代納從小開始就常有心靈體驗,對他的學習和發展有很大的啟示,
再引領他進入心靈科學的研究。
臺北光目華德福幼稚園園長邱麗玉表示,華德福教育主張回歸人性本質與大自然,
與一般教育的最大不同在於探討「人」的本質,強調身、心、靈的發展,
重視孩子全人教育,尊重、包容、愛心和分享,不是單向的教學便能夠讓孩子學會所有知識。
邱麗玉園長說明,人智學重視人的意志力(身)、情感(心)、思考(靈),
三者相互結合而成,也是一個人的成長動力,
華德福的教育則是要促進三元素的全面發展。
華德福有一套七年發展論(0~7歲、7~14歲、14~21歲),
在0~7歲即是幼兒期人生發展的第一階段,
大人要提供溫暖、和諧、自由、以及具有節奏與韻律的學習氛圍,
7歲前的孩子是用感官在學習,大人最重要的是提供模仿與典範。
主要特色
1重視與自然環境的互動
華德福強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與大人的互動而建構自己,透過孩子的感官學習。
邱麗玉園長說明,華德福教育更注重孩子與自然環境的互動,
所有的遊戲取材於大自然中。儘管身處在都市叢林中的華德福學校,
也一定要設法讓孩子利用固定時間接觸自然環境,盡情探索,
像是摘取樹葉編織成蚱蜢、或是直接用雙手玩泥巴,
或是利用學教外的小小花園、陽光、泥土、小花、小草、落葉……
皆是孩子們隨處可得的學習成長環境。
還有,課堂上使用的教具教材取自天然,例
如蜜蠟畫(蜂蜜蠟做成的蠟磚、蠟筆或黏土)或是蜜蠟黏土捏陶,
即使孩子不小心吃下肚也無安全上的疑慮。
邱麗玉園長表示,華德福教育中不使用塑膠玩具、
強調透過現成自然的東西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因此,也沒有所謂的電視、電腦等科技產品的聲光汙染。
2重視四時變化與文化慶典
華德福教育源起於國外,邱麗玉園長認為華德福重視四時變化與文化慶典,
但因為國家、地域性文化、歷史、地理等差異,
因此在臺灣的華德福教育也同樣順應本土化將課程融入固有文化。
最明顯的便是節慶的不同,「節慶就是文化」邱麗玉園長強調。
例如立春時節,氣候可能會起什麼樣的變化,讓孩子們用感官學習四季更迭的過程變化。
又例如,中秋節校方也會安排一系列結慶的活動,從活動中認識本土的風土民情。
邱麗玉園長強調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與一貫道統的文化古國,
特別是倫理道德的傳承,這是身為幼教工作者重要的任務。
3手做玩具啟發創意力
手做娃娃和布偶多半沒有五官,這是華德福的教學理念,
其實也是不設限孩子想像力,激發孩子創意力的表現方式。
教學方法
邱麗玉園長跟我們分享,華德福教育每天固定有個重要的「晨圈」活動,也可稱為晨頌。
例如:早安,親愛的太陽/早安,親愛的大地/早安,親愛的石頭啊/
鳥與花,祝你早安,也祝我早安/感謝天地萬物。
晨圈的朗誦方式有許多種,動作進行的方式也不同,可以是詩歌、舞蹈、或是遊戲,
有快有慢、有左有右、有前有後,就像是配合人體的呼吸節奏,徜徉在大自然的環抱下,
自由自的生活、學習,目的在於培育一個對萬物感恩、惜福的人格。
此外,華德福在孩子上午入園後,即提供孩子們自由遊戲和進行藝術活動,
協助大人整理環境與準備當日食材。
重視孩子的自由扮演遊戲,一天有2小時的時間讓孩子在室內自由扮演遊戲,
讓孩子隨著自己的喜好自由活動,不拘限個人或是小組團體,
或是待在老師身旁一起參與老師的工作等等。
每天都將在自由遊戲的「呼」進入晨圈的「吸」,開起一天規律的生活。
而每天一定會有戶外自由活動的時間,盡情讓孩子接觸大自然;
每天也有不同的課程活動,例如濕水彩、蜜蠟畫、手工編織、蜜蠟黏土捏塑、團體遊戲,
再配合四時或是節慶設計活動,邀請家長一同參與,陪伴孩子的成長。
教育目標
華德福幼兒園是孩子的天堂,「每個孩子都適合華德福」邱麗玉園長表示,
只是並非所有家長都能完全接受華德福的教育方式,
又因為華德福和一般幼兒園相比,看不到教學後的成果展示,
但卻是真正培養孩子身心靈的目標,特別是幼教環境的氛圍,老師的氣質、價值觀、性情及自我提升,
都將是影響孩子學習的重要因素,豐富孩子的生活;姿養孩子的生命,也正是華德福教育的宗旨目標。
角落教學
理論基礎
角落教學指的是利用櫃架、屏風等區隔物,將教室設計成不同的學習角落,
老師在不同的角落中設定學習主題,佈置不同的教材教具,
例如:語文區、美勞區、積木區等。
幼兒在此環境中主動到有興趣的角落區學習,目的讓孩子們自行探索,獨立學習,
可自行操作或是在角落與其他人共同合作。
主要特色
1尊重個別差異性
綠蒂幼兒園園長徐嬋娟提到,現今教育強調孩子的個別化,
及尊重差異,角落教學的模式正好能夠培養不同類型的孩子。
例如孩子今天可以依自由意願選擇想要到美勞角或是積木角學習;
其次,大人透過觀察可發現美勞角是不是孩子的興趣;
幼兒在美勞角中可以依憑做事的風格和模式決定要如何進行,時間需要花費多久等。
目的在於促進孩子的正向學習力,讓其個人特色發展而出。
此外,徐嬋娟園長認為,綠蒂幼兒園的角落教學不同於完全開放式的教育,
規定幼兒必須在限制的範圍內活動,例如空間中有四面牆,但只限其中一面牆可以任意作畫,
如此一來,孩子不但獲得同意的安全感,又能學會尊重環境中的限制。
「儘管允許孩子的個別差異,但更注重孩子的公平、正義、責任、自尊。
尊重是雙方的,權利的相對是義務。」徐嬋娟園長指出。
2主動學習
徐嬋娟園長認為「人有主動學習的能力」,
因此角落教學有個重要的功能,讓孩子自我選擇,主動學習。
不同於傳統教學的方式,由老師主導並且齊一式的學習方式,
但若是孩子對所有的學習區都提不起興趣時,老師必須引導孩子發現他的興趣;
或是知道孩子對哪些領域有興趣,漸進式導引他進入學習區;
有可能老師這時候坐到圖書角說個故事(老師也是學習角的一部分),引發孩子的好奇心,
藉由對老師的喜歡,慢慢的靠近老師,進而投入故事的意境之中。
角落教學有個重要的功能,讓孩子自我選擇,主動學習。
3學習尊重
常常一個學習區同時上演孩子都想要進去學習的狀況時(例如一個學習區設定五人為上限),
老師則教導孩子們以輪流的方式學習排隊、尊重與等待的觀念,
「也才是讓公民教育實際落實且應用在生活中,而非口頭式的教導。」徐嬋娟園長說道。
4不同主題輪流安排
角落教學的主題設計因應孩童的需要延長或縮短,一般約一個月。
徐嬋娟園長舉例,此次以春天主題,在語言區內便擺入春天的相關書籍,讓每個學習區彼此呼應。
當中有個重點在於「舊的東西讓孩子有安全感」,即使老師不斷更新主題內容,
但在環境佈置上必須讓孩子熟悉曾經操作過的事物,
而新的東西能刺激孩子的創作慾,讓新舊教具同時存在。
讓孩子不只有一次的練習機會,幼兒需要反覆經手才能將實物技術轉成抽象的創意能力。
老師從中經過多次的觀察,也才能發現孩子的進步和特質,以及獨有的工作模式。
5循序漸進 深度學習
皮亞傑曾說過:「透過行動思考;透過感官學習」,
角落教學看重動手做的過程,讓孩子在角落中行動、發現和動手。
因此教具的安排有系統性,配合人類的動作發展,
例如手指頭練習必須從五指、三指到兩指循序漸進,符合人體肌肉的發展過程。
強調角落教學必須課程搭配,和人類發展相關,最後與孩子的興趣相互配合。
6與人分享經驗互動
角落教學除了引到孩子主動學習,長遠目標在於培養孩子的公民教育,
重視潛在的內涵與素養,這部分需要靠師長與父母共同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氣氛。
徐園長說明「孩子看你做不是聽你說,從其他人的言行中,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模式。」
一個會尊重別人的孩子也將被尊重,與人分享、經驗、和諧的互動。
7提供適齡教具
徐嬋軒園長用孩子拼圖的過程說明為何適齡教具如此重要。
發現有的孩子無法順利完成8片拼圖,可試想在從未接觸拼圖的情況下,
將拼圖從8片換成4片或是2片,讓孩子知道這是拼圖「就可以了」,藉此減低挫折感。
反之,有些孩子也許經年在家玩拼圖,8片拼圖對他來說輕而易舉,
老師變更換更難、更具挑戰的圖片,激起孩子的工作動機,
視每個孩子的生活背景與經驗之不同,沒有誰快、誰慢、誰好、誰壞,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
沒有誰快、誰慢、誰好、誰壞,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
教學方法
每天早上或是每個月老師都有一個新的主題教具引導孩子,
在角落教學的時間內,孩子可以自由選擇進入學習區,在角落中可以自己獨立工作,
可能是小組或是團體的討論方式,而老師對幼兒的講述時間不可太長。
老師在固定的教學時間內,也可以是一對一教學,也可能是三至四個人的小組時間,
從學習到分享的過程中,豐富孩子的知識體驗。
因此,角落教學讓每個幼兒接觸到不同的上課方式,
但是在每天會空出一段時間由學生自行的去喜愛的角落去操作教具,
也可能會在過程中親自操作一遍,最後仍需要由孩子親自參與學習,
獨立思考後也才能內化為個人的養分。老師也將在旁邊觀察及記錄,
以便作為日後孩子性向、才華、教學的參考,或是增強孩子不足的地方。
老師上課平常也會利用觀察之後的結果,補充知識,
老師也必須從中觀察孩子,了解孩子能做什麼、喜歡做什麼,發現才華,補孩子的不足。
談到角落區,常見有以下幾種分別:
1美勞區
依憑不同的主題設計,老師作為提供新素材的角色,對於幼兒的創作給予盡情的自由揮灑,
同時培養孩子尊重不同作品的表達方式,也能欣賞不同作品傳達的內容。
2語文區
避免幼兒閱讀太小的文字與太多的內容,
即使是學習握筆寫字,其文字空格也必須依幼兒發展調整大小。
語文區不一定是靜態的教材提供,
或是提供圖卡,說故事的內容安排,都可以讓孩子充分學習。
3積木區
提供幼兒各式各樣不同材質的積木,讓他自由建構組合,發揮想像力與創意力。
透過積木的組合過程中,不只是個人操作,也可以相互合作,達到分享的能力。
4益智區
促進手眼協調、思考、小肌肉運作等功用。
5裝扮區
相信這是幼兒們很喜歡的一個角落區,
讓孩子學習情緒表達與角色扮演,在此也可與其他孩子們互動。
6科學區
從小小科學實驗,或是動植物觀察中,培養孩子觀察、實驗的基本態度,
激發好奇心,從中探究觀察獲取知識。
教育目標
徐嬋娟園長向我們分享,角落教學的哲學與教育的部分非常迷人,
不像傳統分科式的教學方式,急著展現成品,
角落教學注重教學的完整性,也強調孩子的獨立思考性,
不管是個人或是與他人互動,盡其達到公民教育的終極理念。
不管是身體、心靈、運動、公民教育的尊重分享,
還有最重要的是行動,能夠依循順序完成事情後建立獨立的人格及自信心。
最後,老師在角落教學中的角色位置顯得非常重要。
但由於一個班級只有一位老師或兩位老師經營,
一個敏銳度夠高的老師必須在適當的時候介入或抽離孩子的學習。
徐嬋娟園長分享,希望角落教學最終能養成跨界學習的孩子,
對事物保有興趣/深刻的觀察/用肌膚去感覺/用自己的腦袋思考/用身子去體驗/
鮮明的記住每件事/然後,以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來(節錄自綠蒂幼兒園)。
園長曾經看過孩子在圖書角看故事後,再到美勞區將故事中的人偶完成後,
再到語文區拿著自製玩偶講故事給其他幼兒聽。
有些家長仍是出現疑問:「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孩子日後小學銜接是否會有影響?」
徐嬋娟園長表示,綠蒂幼兒園的做法則是讓孩子在大班下學期時,
在課程活動的環境、時間安排循序加入小學作息的元素,
例如固定坐在課堂上從15分鐘、20分鐘,
漸漸延長作為預備進入小學的準備,絕對不可操之過急。
一個敏銳度夠高的老師必須在適當的時候介入或抽離孩子的學習。
饅頭媽好用心喔
推推推~
很喜歡看你分享的大小事
希望能多跟你學習
版主回覆:(03/25/2012 03:08:52 PM)
謝謝妳,一起討論一起成長囉~
^^
☆*ヾ(-∀・*)*+☆
版主回覆:(03/22/2012 03:29:24 PM)
^^